網站首頁關於誠敬儒資訊中心文化服務產品服務文化樂園招商加盟招賢納士聯繫我們
 
文化乐园
    德育故事     经典精读     儒家有约     圣贤恩泽     修学次第     善文赏析     其他资料下载    德音雅乐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为:首页 >> 文化乐园 >> 经典精读
 
《群书治要360》66
作者: 发表时间:2016-09-30 浏览次数:650 次

第二十二02

  所以这里提到的,使国家兴盛的君主,他是非常欢喜听闻他的过失,而荒乱的君主是很喜欢听到别人赞誉他。而能够喜欢听闻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这样他才能“过日消”,过失越来越消除,越来越减少,而德行越来越好,然后福分就能够很快的降临。这个福是靠德感召的,福是靠心来耕的,所以“过日消而福臻”。《太上感应篇》讲到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个人每天都是断恶修善,他的福很快就来了。而一个领导者有福,也是整个团体的福气,所以上位者要带福气给大众,不是带灾祸。闻到这些赞誉、美言而很高兴,这样反而听不到忠言,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样德行日损,反而灾祸就要到了。
  我们上一节课有讲道,“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听到别人赞许的话,不能太高兴,要反思,人家讲的实在吗?我真的有这么好吗?而且这也是众人之力,我不能独自邀功。能这样去反思,就不会好虚名了,就不会“闻其誉”,然后“誉日损而祸至”。所以祸福都是自己的心态感召的。
  在贞观时期,贞观二年的时候,太宗也给身边的臣子说道,英明的君主,他能够时时想着要改自己的短处,增长他的善行,这样的态度才能成为明主。而暗主都是护自己的短处,反而一辈子都是很愚昧。提到隋炀帝都是自己夸赞自己,然后护自己的短,拒绝臣子的劝谏,所以身边的人就不敢劝。
  隋炀帝那个时候有一个大臣叫虞世基,这个大臣也没有劝他。太宗谈到的时候就说:“隋炀帝都不能接受劝,所以虞世基也不敢劝,那他的罪应该不是很严重吧?”就跟身边的大臣在谈论这个事情。结果杜如晦(也是个大臣)就说了,天子要有劝谏的臣子,他虽然德行不算很好,但不至于会失天下。而孔夫子也称赞春秋时候的史鱼,“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这个典故,我们也跟大家谈到过,就是史鱼到死都还在劝君王。死谏,把自己的棺材放在窗下,没放在正厅。这么正直的臣子,夫子非常赞叹,自始至终都是劝谏。而虞世基也不能因为隋炀帝无道,他就没有去劝谏。他这样苟且偷安,又在这么重要的位置,这他是不对的。他应该假如劝了不听,他可以辞掉、引退,这样才是为人臣之道。
  杜如晦还举到,商朝时候,商纣王非常残暴,而当时候的箕子是装疯卖傻逃过了这个死难,比干是劝谏到死,而孔子都很称赞他们不简单,是仁者。箕子是装疯卖傻,保留他这个命,以后可以再利益这个世间,因为已经知道商纣王根本就劝不通,但虞世基是并没有劝。
  这个时候又讲到晋朝时候的一个典故,当时候晋惠帝的皇后贾后当权,要废掉太子,那时候大官张华并没有劝谏,反而就随顺了贾后。结果后来,赵王伦举兵把这个贾后废掉了,因为她专权,然后也把大臣张华抓起来了。结果张华说了:“废太子的时候,我并没有一句话都没讲,我当时也有讲话,但是没有被采纳。”结果抓他的人就说了:“你是当到三公这么高的位置,太子无罪被废掉了,纵使你有提出来说这样做不妥当,人家不听,你可以引退,你干嘛还贪着这么高的官位?”结果人家这么一讲,张华就讲不出话来了,后来也被判死刑了。
  这里杜如晦也举了《论语》这段话,“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君子面临这种危急的时候,他的气节是不能变的,不能因为官位,贪恋这个荣华,而没有做出他应该做的进退。杜如晦提到这个公案就是要讲到,虞世基处在宰相的位置,应该讲话他却没有讲,所以他也是罪过非常大的。
  太宗听完杜如晦的分析,也非常认同。您看太宗一开始还讲到说,隋炀帝他暴虐,那应该虞世基的罪过就不是很大了吧?太宗在分析这个事的时候,还可能只偏向于看到隋炀帝的过错,而没有看到臣子的过错。所以有时候我们在看很多事的时候,往往可能看到一方的问题,而没看到另一方的不妥。
  所以看事要方方面面看得准确,这个很重要。比方你今天身边的亲朋好友有冲突,他们两方的问题在哪,我们要看得清楚,不然可能会偏袒。一偏袒,对谁都没有好处。偏袒那一方,反而看不到问题;不被偏袒的,他反而会觉得委屈,甚至于会记恨。
  太宗听完说:“杜公所言甚是。所以人君必须接受这些忠臣的辅助,这样国家才能够安宁。隋炀帝的时候,不能听底下的劝谏,所以恶贯满盈,祸来了。但是人主假如有不妥当,臣下又不劝谏,都是阿谀奉承的话,那君是暗君,臣也是谄媚的臣子了。君暗了,臣又谄媚了,这个国家的危亡就不远了。”
  所以太宗说道:“今天借由这个机会,我们应该期勉,我们君臣上下一心都是为了整个天下,各尽自己的公心,时时互相可以指出问题,君臣之间可以多切磋、多指正,才能成就国家的治道。所以诸位大臣能够尽忠诚,来匡正我的过失,我最终绝对会接受,不会不高兴,甚至是指责大家。”
  太宗在很多跟臣子谈论这些君臣之道的时候,最后都会拉回来期勉所有朝廷的大臣,当然更重要也期勉自己。所以我们在团体当中,其实人善恶念、邪正的念头是夹杂的,有时候讨论起来,都不知道谁对谁错,越讨论好像他也有道理,他讲得好像也对,变得无所适从了。这个刚好是有杜如晦这样的大臣,这么能透彻分析,不然有时候也会似是而非。
  那我们团体当中听谁的呢?你假如在团体当中,谁讲的我就信,谁讲的我就不信,这样也不妥。应该是一个理智的态度,谁讲的跟经典相应的都要听,大家要有这样的认知、共识。当然更好的是我们每一次谈论事情的时候,最后都能归结到,所以孔子说、所以《弟子规》说、所以《了凡四训》说,不然我们也不知道讲了半天,自己的观念对不对,然后有没有引导错自己的同仁,这个都是言语很慎重的态度。所以以法为师、以经典为师,这个对一个团体来讲相当重要。而太宗很可贵的地方,借由每一个机会提起每个人的本分、正念,巩固他为人的正确态度。其实人是需要提醒的,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提醒、劝谏。下属劝他,他也时时抓住机会劝勉、教导他的臣子。从这些应对当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太宗是“君亲师”做得很好。“君”,他都期许自己先做;“亲”,关心臣子的生活;“师”,抓住每个机会提起下属的正知正见。
  “亲”,我们上次讲过了,这些大臣生病的时候,太宗亲自去看望。甚至于有一次魏大人病得很重,一看他房子这么不好,把要建自己的房子的材料全部搬来,五天就把魏大人的房子都建好了,是很爱护下属。好,这个是第五十句。我们看第五十一句,在第三册四百六十三页,中间的位置,我们一起念:【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这个“折”就是挫折或者是侮辱,这些正直的臣子,他劝谏的时候反而不接受,还羞辱他、折辱他,这个就是“折直士之节”。然后,“结谏臣之舌”,这个“结”就是阻挠、障碍这些进谏之臣说话,他每一次要劝谏都被君王给制止,甚至是辱骂于他,他就不敢再讲了。“群臣皆知其非”,就是大臣都知道君王的过失。“然不敢争”,可是却没有人敢据理力争。“天下以言为戒”,天下对于进谏忠言都引以为戒,都不敢去做了,都很有恐惧、戒备之心,因为深怕君王侮辱甚至是降罪了。“最国家之大患也”,这种风气是国家最大的祸患。
  假如一个朝廷还有团体,大家都不敢讲真话,那这个团体的大患就要到了。因为都不敢讲真话,就不明白事实情况。不明白情况,下决策都会下错;决策一下错,人心就背离了。所以一个风气都是影响整个人心的向背。在团体当中,其实“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风气是每个人敢讲真话,敢为了团体的利益去据理力争,去表达,那这个正气就起来了。每一个人都毫无顾忌的去为团体把关,去找出问题来,而且他劝得对,又肯定他,又支持他,就把大家那种“公天下”的心,利益团体的积极性就给调动起来了。
  当时候太宗有不对的地方,有一个臣子劝谏。太宗要判一个人比较重,结果孙伏伽劝说,不应该判这么重。皇上当下就把一个兰陵花园就赐给孙伏伽。把一个很大的花园赐给他,大家都很惊讶,当然孙伏伽也很惊讶。结果太宗说:“我上任以来,他是第一个当面指出我问题的,所以重重有赏。”把那个风气就带起来了。
  所以兴衰,有时候都是在无形的人心,是关键所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就一定要让大家为公、为团体都敢讲真话,这对的。而这里提出来的,是这个上位者根本就糟蹋底下人的忠诚跟劝谏,最后就人家都“以言为戒”,这个国家离祸患就不远了。
  这个是整个纳谏的部分。纳谏还有下一句,我们下一次再来谈。今天这么多句,我们虽然哪一句不一定全记住,就谨记能够接受别人的劝谏,才能“德日进,过日少”,这个态度我们借由这些经句已经入心了,内化了。内化了吗?你说“我内化了”,你真的觉得自己内化了,明天你会有考试。突然有人劝你,你火气要上来,“我昨天才说内化了,怎么今天又上火了?”大家有没有经验,我们今天才说,“我什么做得不错”,下午就有考试?告诉你还差得很远。所以真的学问要深到内心深处,真正把心上肮脏的东西挖掉,才是真正德行到位了,可不是只有表面上我们觉得好像做得不错。
  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顶部
 
南京诚敬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苏ICP备14059449号
電話:025-58553676 傳真:025-84369466-888 郵箱:cjrwh@sohu.com
公司辦公地址(新):南京市六合区雄州工业园农商街228号诚敬儒文化
华北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华中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华南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淘宝及客服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