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關於誠敬儒資訊中心文化服務產品服務文化樂園招商加盟招賢納士聯繫我們
 
文化乐园
    德育故事     经典精读     儒家有约     圣贤恩泽     修学次第     善文赏析     其他资料下载    德音雅乐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为:首页 >> 文化乐园 >> 经典精读
 
《群书治要360》78
作者: 发表时间:2016-11-10 浏览次数:2569 次

第二十六02

我们来看第六十句,七百一十二页,最后一行,我们一起来把它念一下。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迹。劳身苦体。契阔勤思。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

我们提到为人臣之道,首先要有好的德行,要立气节。忠臣在古代,为官者是老百姓的榜样,他越有气节、越有德行,老百姓、天下人都向他们学习。我们看范公,我们看司马光先生,他们在世的时候,老百姓都在打听他们家发生的事情,进而来教导自己的孩子。后来他们离开的时候,那真的是老百姓像父母去世一样的悲痛,这是名副其实的父母官。这一段话是观察历代这些忠臣,古往今来,建立功业、立下好名声的人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迹”,都是平时不断积聚不同于常人的事迹。而且,他们这些好的德行、事迹,都不是做一下子的,都是终身奉行不改。我们看范公,他们家非常的勤俭,到他去世的时候,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存下来。确实是大公无私。为什么跟常人不同?因为常人最难突破的就是自私心,这是一般的一个状态。除非他道德学问有下功夫,效法古圣先贤,心量就不断扩宽。

而他们的行持、他们的行谊,是劳身苦体、为国为民,所谓“殚精竭虑”、“宵衣旰食”,耗了很多的精神,可能身体就比较消耗。我们看孔明先生,他也只有五十出头就去世了。大家看,孔明先生懂不懂养生之道?当然懂,孔明先生连东风都借得到,养生之道怎么可能不懂。但是为什么还是短命?大家想一想,他二十几岁,“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当时候刘备被曹操一直追着打,他在其中每天都要战战兢兢,几十万大军随时都要扑过来,他怎样解决这些危难,大家可不可以想象那种日子、那种压力。可是您看孔明先生,终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读《出师表》,那句句都是血泪,“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经过多少年?二十一年。您看那种情义,就为了一个知遇之恩。古人那种情义,令人动容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其实,我们也遇到中华文化伦理道德最乱的时代,“苟全性命于乱世”。假如没有遇到经典、没有遇到师长这些教诲,我们能苟全性命吗?我们的慧命很难不堕落,“人不学,不知道”。想到这里,有时候都会发冷颤,会很恐慌。假如没有经典、没有师长,我现在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出师表》我们读着读着,用我们自身来感古圣先贤、感师长的恩德,转成一份忠诚,来把中华文化给传承下去。刚刚我们一起在念这一段的时候,您看到孔明的身影了没有?“三顾臣于草卢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有没有看到孔明背着剑、拿着他的古琴出发了?假如有,这样叫做神交古人。您这一份诚心已经感得古人他那一份精神,“古道照颜色”,穿越时空照到你的身上,融入你的心灵了。这个是用心,慕贤当慕其心。这一段,我们从孔明一生,真的体现得淋漓尽致。

“劳身苦体”,劳累身驱,承受苦难,承受庞大的挑战、压力。“契阔勤思”,这一生就是尽这一份君臣之义,勤奋考虑思维怎么样利国利民。“平居不惰其业”,他平时学习绝对不中断,古人都很清楚,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看孔老夫子这么有学问,但是夫子拿到《易经》,“韦编三绝”,三次绑书的皮带都断掉,不知道翻了多少次。《论语》里面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大家看夫子给我们提醒到,假如能够再给我几年,五年或十年,再下功夫深入《易经》,则无大过。是没有大过,小过呢?可能还有。“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大的气节不会犯,小的这些起心动念的贪嗔痴,伏不伏得住?“学道须是铁汉,两字信条真干”,丝毫的自我宽恕、自我懈怠,道德学问就开始往后退。孔明先生在教育他的后代讲,“非学无以广才”,你得要下功夫,你的德行、才能才能上升,才能干更多的事情。他们时时提醒自己,德行要提升、智慧要提升、能力要提升。德行不错,智慧、阅历不足,帮不上忙;工作能力不足,助益就有限。所以真想利益人,时时都在自己这三个方面,不断地提升。

我们看,现在很多人都想要为文化多尽一些力,可是在这三方面,下功夫都不是很主动。其实这个一反省,不能主动,那种发心是口头上发的,可能发出来,人家赞叹几句,觉得feeling不错,感觉不错。真正叫你下功夫读书、背书,不高兴、厌烦了;叫你学些能力、学些电脑的能力,“哎哟,好麻烦。”从这个态度当中,名不副实,是不妥当的。“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家都觉得,你是学传统文化的、弘扬传统文化的,但实质上我们的态度非常被动,这是名不副实,都在消自已的福报。这个道理我是最清楚的,因为我名不副实最严重,所以您看都消下去了。这个时候不气馁,得赶紧用功往上提。任何境界都不是坏境界,是自己肯不肯面对、肯不肯找自身的问题,找到了,否极泰来。所以少听安慰的话,多看清自己的问题,不自欺来下功夫,因为修行、修道必打破自欺一关,才谈得上修行,“始有商量处”。不能打破自欺,不能看到自己的习气,终究入不了修行的门,那变成空有一个修行的名,没有实质的修行功夫。

孔明期许孩子要好学,提升道德、能力,但是要时时能够静得下来学习。“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人不能一天从醒过来到睡下去的时候,都是慌慌张张的。早上一起来,我们可以养成一个习惯,先把schedule拿出来,看看今天安排哪些事,比较清楚今天这些安排,心比较定。晚上睡觉以前,看一看今天哪些事情,有没有漏掉的,做到的打勾;有漏掉的,赶紧安排明天怎么再把它处理好,这样才能“凡出言,信为先”。没有用这个方法,硬用脑子记,现代人,事都普遍多,有时候一慌起来就忘了,记着,你的心就安。除了这些事情的确认,可以写日记的时候,把今天自己在心境上、在做事上哪些不妥当,把它记下来。“日日知非,日日改过”,“过能改,归于无”,这就变成《弟子规》《了凡四训》跟我们的生活是一,不是二。假如是二,那就叫分别了,学是学、做是做,分别、执著,那就很难得力。

所以我们破分别、执著,形成一个态度:这一句经文怎么落实?这个心境形成,我们得的益处会更大。有时候我们学东西,也容易贪多,“哇,很好,多听、多听。”俗话讲得好,贪多嚼不烂。是不是这么讲?贪多嚼不烂,还伤胃,有一句成语叫囫囵吞枣,吞下去了都没消化吸收。学习还是要用心体悟,理解了再去落实,解行相应,我们境界就能提升。“不惰其业”,每天一有空,手不释卷。其实人不听经、不读经,可能胡思乱想就来了,就往后退。真是明白人,一丝一毫不敢懈怠,连睡觉以前都不敢懈怠,正念分明。最好是梦中还正念分明,这个就有功夫。所以看我们功夫好不好,想一下这个礼拜作什么梦。假如都没有梦,恭喜你,心上不放事。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跟我们白天在操很多心,可能会有关联。

我曾经看到一个读书人,他的行持也确确实实是“积累殊异之迹”,杨翥先生。他非常仁慈,他的行持在当地特别受到推崇。他的仁慈在哪里体现呢?他们家的邻居生了小孩,小孩子怕惊吓,他就把他的驴卖掉,从那一天开始走路上班,走路到朝廷去上班。疼惜小朋友到这种地步!我们要学这个修养,时时能体恤到别人的感受。自己大学考得不错,“来,放鞭炮放鞭炮”,啪啪啪,突然听到,“哇哇”,哭起来了,为什么?旁边那个孩子才两个月,我们就啪啪啪,把人家给吓坏了。您看,人一高兴就见不到人家的状况。所以人修养到不要大喜、不要大怒,要比较平和才是功夫,“学问深时意气平”。杨翥他们家建房子比较矮,结果隔壁邻居建得高,把屋檐都建到他们家的屋顶上面去了,然后下雨雨水都打在他们家的屋顶上。家里人就说道,“他们这么过分,怎么水都排到我们家上面去。”杨翥笑着说,“雨天少,晴天多。”肚量很大。人家建房子建到他们家的范围里面,他说,再过来一点没关系,再过来一点没关系,反正都是皇上的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很有味道,古人行持,代代都有榜样。

像我们到了桐城,听到六尺巷的故事,“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千里的家书这么快速传来,就为了一个建墙的风波,所以宰相张英,写了这一段寄回家里去,家里人就退了三尺,后来对方一看也不好意思,又退三尺,就形成了这个六尺巷。我曾经去走过六尺巷,缅怀古人的道风,结果让我惊讶的是,在我走着走着的时候,所有的脚踏车跟摩托车,六尺巷摩托车也还行,只要看到人,他就停下来。我非常欢喜,一个几百年前的人的修养,影响到几百年后的老百姓。而且住在他们那个地方的人,一跟人家介绍,“我们那里有一条六尺巷。”所以,人的德行确实可以恩泽后世的人,这叫精神长存,这样的人生有意义。

杨翥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他们家的祖坟被一个小孩给推倒了。家里的祖坟,你给我祖坟推倒了,我的风水不就被你统统给弄坏了吗?结果他们家守坟的人赶紧冲回来,“大人!祖坟的碑倒了,被小孩子弄的。”当下杨翥问,“小孩有没有受伤?”您看修养在哪里?就在突如其来的事件当中,他当下的第一念,那个就是修养。就像《论语》里面讲的,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第一句话讲什么?“伤人乎?”那一匹马就是现在的一台高级轿车。所以古人是什么,不为物欲所累,他所拥有的这些物质的东西,他没有放在心上。像宋朝名将韩琦,人家送他很高贵的杯子,几乎全国就只一个那个杯子,这么高贵的东西,后来被仆人给打坏,连提都没有提。韩琦先生还有一次,一个士兵帮他拿蜡烛,可能有点分神,拿着拿着,烧到他的胡子。结果他把它弄好,弄熄了,继续处理事情。稍微看一下,换人了,换士兵了,赶紧说,“去交代,他不小心的,不要怪他,再把他换回来。”体恤一个小兵,怕他会被降罪,而且你看烧到胡子。有时候我们在看古人这些行持,体会不是很深。假如有胡子应该烧烧看,火烧胡子,当下心平气和,那真不简单。

杨翥听到祖坟被推倒的事情,还跑到农家去看望孩子有没有受伤。然后一看没事,赶紧交代农家,小心看孩子,别让他受伤了。什么推倒祖坟,提都没有提,就回来了。你说这样的读书人,当地的百姓哪有不佩服他的道理。杨翥有一天作梦,梦到摘了两颗李子来吃。一醒过来,非常惭愧,梦里面会拿人家两颗李子,就是平常仁义的功夫不够。三天不吃饭,警惕自己、惩罚自己,德行不够、有损。这个精神要效法,不过做法上斟酌一下,我是怕照做,可能会饿死。照这个标准先慢慢上去,不要一下用力过猛。用力过猛,三天不吃饭,你们家的人都要抗议,怎么学《弟子规》学到这个样子。真正自己不自欺,同时要考虑到身边人能不能接受,你不要搞得全家人替你担心、害怕得要死,这样不行的。

学业不能荒堕,学问确实是济世之本,没有真实的智慧、学问,想要利益人,谈何容易。我们给人家的思想观念不对,不害人就万幸了,还帮人?所以济世重要。就好像人与人之间产生摩擦的时候,我们所讲的话是在调和、化解冲突,还是无形当中在增加冲突?自己冷不冷静,了不了解?有时候我们一句话下去,就造成团体里面的误解、隔阂。比方,下属来问一件事情,“他这样做是不是不对?”“这个情况我先了解清楚,可能有一些误解,我先了解清楚。”是不是把他的气先怎么样?缓下来。人有时候气的时候、有情绪的时候,看事看不清楚。但是假如他跟我讲这个事情,我马上“对!就是他不对,我跟你去跟他理论!”那就麻烦了,是吧?你假如越上位,你常常情绪就出来,铁定底下冲突不断。越高的人讲一句话,底下就人仰马翻;越上位的人一个小涟漪,底下千层浪就出来了。

大家知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有体会?因为我干这种事干了不少。幸好我们的同仁很有修养,都包容我。当然更重要的,真正发现我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劝谏我,不然我这一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自己都要念成口头禅,这个对德行就有损了。为什么《孝经》里面,一国之君,最后的结语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了解到,一个国君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太大了。比方,楚王好细女,楚国的国王喜欢瘦的女子,结果楚国饿死的女人越来越多。您看,上位者这个爱好,底下的人就拼命为了达到那个爱好,都出问题了。

顶部
 
南京诚敬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苏ICP备14059449号
電話:025-58553676 傳真:025-84369466-888 郵箱:cjrwh@sohu.com
公司辦公地址(新):南京市六合区雄州工业园农商街228号诚敬儒文化
华北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华中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华南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淘宝及客服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