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關於誠敬儒資訊中心文化服務產品服務文化樂園招商加盟招賢納士聯繫我們
 
文化乐园
    德育故事     经典精读     儒家有约     圣贤恩泽     修学次第     善文赏析     其他资料下载    德音雅乐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为:首页 >> 文化乐园 >> 儒家有约
 
孝经的教育智慧心得分享
作者: 发表时间:2017-6-14 浏览次数:2502 次
 
                       孝经的教育智慧
                                      湖南常德第十四中学  杨老师

        近两周,末学连续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孝经》中“纪孝行章第十”的教育智慧,经文如是: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这一章是记录孝子事亲的行为,有当尽者五:致敬、致乐、致忧、致哀、致严,当戒者三:骄、乱、争。王老师的智慧开解让末学明白了下面几点:

一、当尽者五:
       先说该做的五项:“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关键就是“敬、乐、忧、哀、严”这五个字。

1、居则致其敬。
       孝是一种态度,一种存心,与物质多少没有关系。不是给父母越多财物越孝。存心指什么心呢,就是敬心,有敬就叫孝,没有敬就不叫孝,无论你在物质层面怎么做,它都不叫孝。所以“敬”是衡量一个孝子合不合孝道的一个标准。
    
     《论语》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今天的人把养父母做为孝,如果对父母不敬,那跟养宠物有什么区别?养宠物也给吃给穿,我们对宠物有爱没有敬,对小狗,你不可能那么恭敬它,而对父母是有爱有敬。如果你跟父母买吃的穿的,没有敬,那跟养宠物有什么区别呢?这正说明了孝的核心是恭敬心。如果没有恭敬,物质上怎么满足也不叫孝。
     
       论语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如果你掉着脸子给父母买吃买喝,也不是孝。也是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孝是一种存心,存的是一份恭敬之心。像《弟子规》里说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不管父母对我们好不好,我们要对父母好,不管父母烦不烦我们,我们不能烦父母。“亲有过,谏使更,怡无色,柔吾声。”,父母说错了,我们仍然恭敬他,但不见得要按他错误的指示去做。“恭敬”和“照做”这是两码事。关键是“敬心”。为什么是“居则致其敬”,而不是“居则致其爱”呢?“故亲生之膝下”,我们生下来对父母就有亲爱心,与父母时间长了,有感情,爱心是天性,从小就有,爱心容易升起来。而敬就不一样,“以养父母日严”,这种严也是在成长中自然而然升起来的,是因为教育而形成的恭敬心,因为当今父母的溺爱破坏了这种自然的尊严,这种心不容易生起来,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对父母的这种严相对于爱来,就少许多了。过去古人有家教、家规、家训、家法,教出来的孩子“爱、敬”都有。
  
       父母对我们儿女的爱是永恒的,无条件的。我们爱他们,他们爱我们,我们怨他们他们还爱我们,我们恨他们,他们还爱我们;我们烦他们,他们还爱我们。这不是就像天地一样的爱吗,天地对万事万物的爱是无止境的,无条件的。父母的仁爱之心就是父母的可爱之处,了解这些,我们的恭敬心才生得起来。时时去对比,父母对我们如此,我们对父母也应该如此,他们爱我们,我们当然爱他们;他们怨我们,我们还爱他们;他们恨我们,我们还爱他们;他们烦我们,我们还爱他们。这就居则致其敬的内涵。

2、 养则致其乐
       我们养父母就应当让父母开心。孝就是讲存心,并不只给父母吃的喝的,而要让父母心情好,身体好。这个乐不只是让父母高兴,我们自己也要高兴。其实真正做到也不容易。
  
       古代24 孝之一“戏彩娱亲”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养则致其乐”的孝行。话说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而他自己也像是返老还童,感觉很开心。

       我们孝父母,要么父母不乐,要么自己不快乐。为什么呢?一方面,自己不顺父母之心,不顺父母之意。为什么我们会跟父母对立呢?还是傲慢的,看不惯父母的某些习惯,所以不恭敬父母,让父母不高兴。第二方面,自己养父母,心里不平衡,兄弟姊妹多,自己养得多了,别人养得少,心里有怨了,就不快乐了,这样一来,父母当然也不快乐。

       那怎么样才能让父母快乐呢?就要从孝上去休养自己,一是降伏自己的傲慢心,从父母的角度想问题,先从父母的角度寻找父母的可爱之点,找到自己的可恨之点,就会让父母高兴,自己也会高兴。二是去除自己的抱怨心,不怨父母。

        怎么样做到不怨呢?其实明理以后就会不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忘记修德,教育也是以德为本。为什么要修德?德是一种能量,德可以转化为福,福德福德,有了福一切就好了,有德就有福,有了德,一切幸运的都会降临到他的身上,没有德,一切糟糕的事都会降临到他头上,这是有福跟没福的区别。那福从哪来的?一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祖上积的。一方面是自己修的。德和福要达到一种平衡,所以德厚可以转为福。当德不足,就会消福补德,所以我们重德,其实是在积福。

        那怎么去积德呢?“夫孝,德之本也。”“德”的根本是“孝”,所以孝敬父母就是修德,就是积福,种了福田将来会收获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幸福人生幸福人生,有福才能有幸福人生啊。五富临门是富贵、长寿、唐宁、好德、善终。你用金钱孝敬父母,我们给父母物质奉养,就种下了“富贵”的种子。。我们让父母高兴,长寿,我们就种下了“长寿”的种子;我们用我们的体力,去侍奉父母,让父母活得安心一些,就种下了“康宁”的种子;而孝真正尽到了,就种下了“好德”的种子;我们能让父母健康长寿,让父母无疾而终,我们就为自己种下了“善终”的种子。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尽心尽力地孝父母,高兴还来不及,就不会去怨了,所以明理很重要。

         现在在农村时有这样一种现象,我们现在一说起养父母,都觉得自己很孝。说自己一年给父母买几套衣服,给他买吃的喝的,常给父母钱,怎么不孝呢?父母怎么还抱怨?自己给这么多怎么还不满足?其实啊,这样的孝自己不乐,父母不乐,怎么会是“孝”呢?有时候自己做得很好了,父母不夸,就不高兴,怎么理解呢?其实一个人待人的态度都是从对父母的态度来的,你做什么都很努力,花钱也不怕,尽力也不怕,就怕别人不说你的好,所以你是一个“任劳不能任怨”的人,就是虚荣心作怪。所以你的妈妈是在给你补课,不然你以后人格中就会有缺陷,如果人家不表扬你你也乐意去干,那你的人格就完美了。所以我们就算是父母不表扬我们,也要一样的孝敬父母,乐在其中,这也是“亲憎我,孝方贤”的真正含义。

3、病则致其忧。
         何为“忧”?“忧”,不是自己忧愁而不做事。“忧”是挂在心上,而全力地帮助父母恢复健康。
         西汉时,汉文帝虽然贵为皇帝却很孝顺自己的母亲。虽然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公务,他从没忘记到母亲的房间去问候。后来文帝的母亲病了,他日夜精心服侍,甚至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母亲吃药时,他都要先亲口尝尝。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长达三年之久,实在难能可贵。后来,汉文帝侍奉母亲的故事,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现代孝子王春来,河南省洛阳监狱一级警督,警察作家。他照顾双双瘫痪在病床上的父母十二年,坚持写亲情日记上万篇,写作的《监狱中队管理学》,填补了国内监狱基层管理理论的空白。工作上他是河南省监狱系统"罪犯个别教育能手"。他还发明了几十件瘫痪老人的用具。这些都是“病则致其忧”的典范。

4、丧则致其哀
       父母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我们要追忆父母对自己的教导,按仪规恭敬地办丧事。“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以前古人都是守孝三年,三年之中不做一些享乐的事情,不大吃大喝,不睡豪华的房子。
       现在有些不好的风气,父母去世了,要么是简约得当去世,当天火化入土,要么放很长时间,大吃大喝,大摆酒席。这都是不合礼仪的。“丧尽礼,祭尽诚,侍死者如侍生。”祭祀一定要真诚恭敬,用以崇敬的心情祭祀父母。这都是“丧则致其哀”的真实含义。
 
二、当戒者三:

       不当行者有三:“ 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关键就是“骄、乱、争”三个字。

1、居上不娇
       做为一个孝子,在高位的时候要不骄。为什么呢?因为“居上而骄,则亡”,亡是消亡,为什么一骄就亡了呢?骄是骄慢,一骄慢就开始享乐,骄、奢、淫、逸,这都在消耗着能量,,当骄得差不多了,能量消耗得差不多,灾祸就来了,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你看历史上好多末代皇帝都是这样,都是因为骄、奢、淫、逸而走向灭亡。所以“居上而骄则亡”,亡了以后,父母怎么办?祖宗怎么办?而且给父母丢脸。“身有伤,怡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是最大的不孝,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警醒自己,只要自己有了高位,就一定要戒骄戒躁,这是谦德。

2、为下不乱
       自己处于低位的时候,处于被领导的地位的时候,不犯上作乱。因为“为下而乱,则刑”。“乱”就是对抗父母,对抗领导,对抗国家,犯上作乱就要遭到国纪国法的制裁,这就是“刑”。如此一来,那父母谁来管呢?而且让父母蒙羞,这是不孝啊。另一方面“刑”还可以延伸为对自己身体的惩罚。为什么呢?怨领导、怨同事、怨学生、怨家长。尤其是怨领导、怨国家、怨政策,而造成自己的身体不好,这也是“刑”。所以要养自己的“忠顺”之心。“忠顺”是不是愚忠呢?不是。“忠顺不失”,顺是顺的心,不是顺的事,忠是正,坚守正道。我对领导都恭敬,这是一种态度,不是事。领导要示我们做不对的事,我恭敬他,我也不做。我虽然不做,但我不怨他,我还恭敬他。《弟子规》里“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历史上有冒死进谏的,既坚守忠正,又不犯上,宁愿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帮助处上位者纠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既“忠”又“顺”的典型。

3、在丑不争
        这个“丑”指的是同级,同类人。“在丑不争”指在平级的人当中不自私自利。现在我们引进竞争机制,一个单位里,一个优秀指标下来,大家都争。而“在丑而争,则兵”。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在平级的人当中不要争,为什么不要争呢?一争就会斗,争斗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精神身体都受伤害。把名利让给别人,最终会得大名大利。《弟子规》里“予宜多,取宜少”,应该引导这种风气,让名让利。一个教师评不上优秀就争,争不上去就得病,“身有伤,贻亲忧”,这就是不孝啊。争不上,甚至去告状,把别人告下来,这是“德有伤,贻亲羞”,更是不孝。

这三者不除,你给父母再多的物质奉养都是不孝。

三、纪孝行章给现代教育的启示

1、做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行五德,去三弊。
        其实这在三项不当行中,是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的毛病。你是一个老师,你在班上就居上。在学校你有领导,那就是为下。在同事中你就是在丑。每个老师都有这三个角色,都有在上、为下、在丑的时候,去掉这三弊也是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要想身心健康,圆满孝道, 一定要“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一骄慢,学生就不服你,你的教育就很失败,没有幸福感,甚至被赶下台。“在丑而争,则兵”,一争就相互伤害。“为下而乱,则刑”,对领导的态度不好,挑领导的毛病,自己就老觉得领导给自己穿小鞋,日子就过得很痛苦。

       而有的人就是容易“居上而骄,为下则乱,在丑则争”。究其原因就是不孝。“居则不致其敬,养则不致其乐,病则不致其忧,丧则不致其哀”是因,“居上而骄,为下则乱,在丑则争”是果。

2、我们怎么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要让《纪孝行章》让孩子落实。首先要“居则致其敬”,因为孩子还没有到养父母的年龄,但“敬”一定要做到。这三项不当行一定要出掉。“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不要去鼓励孩子去争强好胜,应该引导让名让利,吃亏是福。不要跟别人去争,而要跟自己的习气去争,战胜自己,超越自己,降伏自己的习气。其实很多校园暴力事件,受害者都是那些骄横的孩子。而往往争的风气是家长和老师引导出来的。如果我们非要争,那争什么呢?争做好事,争着吃亏,争着让名让利,这样一个好的风气才能树立起来,一个和谐的班级才能建立起来。
顶部
 
南京诚敬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苏ICP备14059449号
電話:025-58553676 傳真:025-84369466-888 郵箱:cjrwh@sohu.com
公司辦公地址(新):南京市六合区雄州工业园农商街228号诚敬儒文化
华北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华中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华南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淘宝及客服服务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