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理事长答各界朋友问
1、问:提到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教人懂得如何做人,也就是说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伦理道德教育。请问按友成的理解,应该通过何种途径对当代中国人实施伦理道德教育?
答:道德实践是道德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任何道德教育只停留在理论和概念的层面是没有意义的。而伦理道德的意识只有在持续的身体力行中才能逐渐转化成自身的品质,最终得以培养成为主动的、自然的、持续的、有责任感的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循环。因此基金会提倡的精神文化建设项目就是推广以爱为核心的志愿者精神和扶贫志愿者行动。在现有的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的基础上,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益的实践提高国民精神文化层面的基础、完善和巩固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的成效,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长久的、可持续的和谐与繁荣和进步。
2、问:以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为己任的友成人自身应该具备何种精神境界和素质呢?
答:做扶贫的人更需要精神脱贫。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需要一生为之努力的、永无止境的事,更不用说我们还肩负着向社会传递爱心、推动中国尚在起步阶段的慈善公益事业成长的使命。 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应当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它超越国家、民族、种族、宗教和一切意识形态,摒弃一切人为的、因狭隘的利益集团的政治需要而设定的“教条主义”模式,而留下的是一个可以用不同语言和词汇表达的理想境界:真正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共产主义,大同世界,天下为公,地球村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充分和谐的世界。这是基于这种理念,我们提出了二十四字普世价值观:四海一家,相互依存;平等对待,彼此支撑;沟通分享,合作共赢。我们的LOGO就是对这个价值观的形象表述。 基金会永远是一个怀有崇高理想并坚持良知实践的公益组织,因此建立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的团队是我们这个公益事业创业的前提。作为肩负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并举的光荣使命的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团队成员,至少必须满足两个并行不悖的条件:首先,要求基金会的每一位成员首先具备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高价值认同。它表现为伟大的志愿者精神和情怀,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恭敬、热情和仁爱之心去帮助和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第二,基金会永远是一个具有学习能力并不断创新的专业组织,因此要求基金会的每一位成员必须时刻加强能力建设和提高专业水平,用职业心态、专业能力去帮助和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也是我们倡导的友成文化。 有幸加入友成团队的志士仁人将会发现,友成为他们提供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机会,而是一段新的生命体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