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真智慧 第三部分 生活集锦 第三段
仁者爱人 我们在北京开办课程,杨老师到山东去处理一些事务,连夜坐了好几个小时的车,晚上差不多八九点才赶回北京。我们那时正在办五天培训课,杨老师没有休息就来看大家。首先,杨老师对他们说:“我们的课如果讲得不好,你们一定要帮我们指出缺点。”又接着问这些学员说:“吃得不好,睡得不好,一定要跟我们反应,不然我们会招待不周。”第三点杨老师又说:“上课一定很辛苦,你们要多休息。” 杨老师处处替人着想。有一次老师到海口去,我跟她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个老婆婆推着水果在卖,结果杨老师带着我去买了一些香蕉。老师就挑了一些比较烂的、快要坏掉的买回来。“心有疑”就要发问,我就说:“老师,你怎么买这些比较不好的?”杨老师说:“这些比较不好的,假如再没有人买就烂掉了,而我们买回去马上就吃,所以赶快把它买走。”其实老师本来没有要买水果,一看到是老人家卖的才去买;再者,也珍惜这些食物,不要把它糟蹋了。由此可看出她的存心仁厚。
为人处事之道 我在跟卢叔叔相处时,也体会到他处处对人很恭敬,不轻慢。我记得从澳洲回来后,卢叔叔去台中看我,他还拿了一盒有机黑糖蒟蒻给我。纵使我是他的晚辈,他对我也很客气,绝对不会以一个长者的姿态出现。他之所以买这个黑糖蒟蒻,也是在不经意当中听到我说以前差一点就去做有机事业,所以他一看到是“有机黑糖蒟蒻”,立刻就想到我。卢叔叔在与人交往中,都很细腻去了解别人的喜好、所需,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去付出。他也教诲我们这些晚辈,说我们很多的行为要减少别人的担忧。他告诫我们,晚上从朋友家离开,只要你到了,一定要打一通电话给对方,说我已经到家了,您别担心。处处站在对方的角度,减少对方的担心。我们为人子更应该如此,譬如说从父母家离开,到达目的之后,一定要记住打一通电话给父母,不要让他们替我们担心,这些小事都要“勿轻略”。
仁者恤人 我曾经在杨老师家住了半年的时间,老师对我很关怀。她怕我在这段时间没有钱用,她就在冰箱上面放了一个钱包,她随口说了一句:“没有钱自己拿。”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位长者处处都在替你着想,唯恐你真的没钱很难受,又不好意思开口,她就做得很善巧,让你可以很方便地解决问题。而我并没有去使用它,因为我在老师家住了一个多月就去教学了,所以有钱用了。 我常常搭飞机,也常常跟杨老师一起搭乘。杨老师有一个习惯,她在上飞机以前,一定会跟对方确认飞机是否在正常飞行。而且一定会计算时间,假如是国际线时间就会比较久,国内线就比较短,在此时间内再请对方来接机,这样人家就不会等太久。当我们处处替人着想,他人就会处处替我们着想。
入太庙每事问 孔夫子当初到太庙去,也是“入太庙每事问”,遇到很多事,他都会去请教太庙里面负责的一些工作人员。其他的人就会觉得很奇怪,夫子的学问如此好,为何还要向人请教?夫子回答说:“每事问是代表对这一件事的尊重,而且我们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可能这个环境有其规矩,我们不能顺着自己的意思去做,不然可能有失礼之处。”所以,我们到一个新环境,也要先了解这个环境的很多生活作息和规定,甚至于东西的摆设,我们也不能擅自去更动。如果随便去改动,就会造成当地工作人员的麻烦,有可能犯了“无心非,名为错”。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我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不是很好,读了四年都是进进退退。升五年级的时候,刚好分配到姚老师那一班,我的母亲也在我们学校任教,老师就问我妈妈:“如何教导这个孩子?”妈妈想了一下说:“这个孩子不爱念书,但是很爱面子。”爱面子好不好?不好!但是可以因势利导。我们老师一听就点点头:“好,我知道了。”编班那一天,所有的四年级学生都在操场中间,十二位老师站在操场旁边,然后开始念同学的名字,学生就跑到那一班。 整好队伍以后,回到教室,姚老师就说:“蔡礼旭,你跟两个同学一起去拿扫把。”小学生被老师叫到都很高兴,可以为老师服务,就赶快跑去拿扫把回来。接下来老师又说:“蔡礼旭,带五个同学去搬书。”我们又赶快去领新书。所有这些前置作业都完成了,老师就说:“我们来选班长,我提名蔡礼旭,其他的你们提名。”选举结果如何?新编的班级,认识的同学只有三四个人而已,而大家耳朵里听到的就是蔡礼旭,所以我就这样顺利当上班长。班长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所以我的成绩就不能不好,不然面子挂不住。老师不费吹灰之力,没有教我如何用功,从此以后,我的名次就没有再落到第三名以外,我再也没有为了学业而令父母担心。确实,教导孩子可以因材施教,善于观察,用善巧的方法去成就学生。 后来我考上了教师我很高兴,又回去找我的小学老师。我请老师在素食馆里吃饭,因为我也常跟母亲去这一家用餐,所以服务员走过来问:“请问这一位是?”我就跟他介绍,这是我的小学老师。他一听很羡慕,小学老师现在还有联系,还一起吃饭,很少见。 那时我已经听闻佛法,我就把《认识佛教》、《三皈依》这些老和尚的教诲送给老师。他拿了很欢喜,就对我说:“从今天起,我是不是要叫你师兄?”我跟老师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就是老师。”内心感受到师生之间的缘分,是人生很高的享受。 我还跟老师就教学经验做探讨,老师也把他很多宝贵的智慧介绍给我。后来我到海口去发展中国文化,过一段时间之后,就打电话给老师,跟他报告学生在大陆做事的情况。讲完以后,老师在电话里一直在笑,他说:“有你这样的学生真高兴。”从中我体会到,只有两种人绝对不会嫉妒你的成就,一是父母,二是师长。其实我们对于师长,在物质上也没有什么好的供养,最好的供养就是立身行道,让师长的教诲指导着我们的言行,利益家庭、社会、国家。
教育首重以身作则 有一位老师是教五年级,他除了教书以外,每天还安排三个小时深入圣贤经典。每天早上他都是很早到学校,自己读诵《弟子规》、《孝经》。他的学生一进门,本来还拎着早餐准备慢慢地吃,看到老师已经正襟危坐在读经,小孩立刻走到自己的坐位,坐下来把经书拿起来跟着念。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由于他的用心,他们班的成绩、礼貌都有很大的进步。校长看了以后,就问他:“你们班是怎么教的,怎么会教得这么好?”这位老师跟校长说:“因为我请了数百位古圣先贤来教我们的学生。” 有一套书叫做《德育故事》,里面有七百多个圣哲人的故事,分成八个单元来编排,这八个单元就是“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每天跟学生讲两三个德育故事,这些孩子听了以后,懂得见贤思齐。又以《弟子规》做为班规,学生犯错不等老师讲,自己就会知道错在哪里。比如说在教室里奔跑,结果撞到椅子,学生会说什么?“宽转弯,勿触棱”、“事勿忙,忙多错”。当孩子有不好的行为出现,孩子会想到“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所以,孩子懂得勇于认错,勇于改过,不会推诿,不会掩饰,也会想到“德有伤,贻亲羞”。 当我们的下一代遇到事情,都能提起《弟子规》的教诲,他这一生一定会过得很充实,也会很有影响力。校长开始重视了,就邀请我们中心的老师去向全校的老师做两次演讲,我们也把《弟子规》送给他们。所以,一个人立定志向要“为往圣继绝学”,他的影响力就会不断扩展,他对自我的要求就会非常严格,就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位老师跟我们接触了半年时间,他就开始跟着我到中国大陆去演讲,把他的经验不只在学校推展开来,还贡献给其他地区的老师和家长。
人情练达皆文章 有一个学校举办旅游,搭车时,很多男老师就坐前面,其中有一个女老师学过《弟子规》,但也不方便直接指责他们,若直接说他做错了,他可能会恼羞成怒。所以,老师都要好好学习《弟子规》,不然言语、行为可能都会起反面的教育。 所谓“人情练达皆文章”,她就运用言语的艺术,跟他们说:“女士优先,你们往后走。”后来有年长的老师上来了,这位女老师立刻就站起来让坐。当有一个人做出来,其他人的恭敬心也就提起来。所以,我们在任何团体,处处要表演给人家看。 除此之外,他们一进饭店房间后,很多人把所有的灯统统打开。为什么统统打开?因为不花自己的钱。假如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为了钱,就会做出很多折损自己福报的事。这些灯会发亮,能源是从哪里来的?电。电又从哪里来的?电力、水力,有很多发电的方法,而所有发电的方法都必须耗损地球的能源。这一代使用的愈浪费,下一代就愈缺乏。 我常常说,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会被下一代骂得很惨的是哪一代?就是我们这一代。可以预见未来一百年后的人一定会骂:“我们的祖宗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水?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空气?留给我们的是已经被破坏的天空,留给我们的统统是那些喷了农药的土地,致使我们在此地球上都无法生存。”想想几千年的老祖宗如何对待我们,都留最好的、最宝贵的人生智慧。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好榜样的长者、祖宗,才对得起后辈儿孙。 这位老师也没有直接指责他们,反正别人开灯,我们关掉就好了。所以,当老师的要时时想到,所有的言语、行为都应该是给学生、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很多老师会说:“那当老师不是很辛苦?”其实,讲这种话的人都是还没有真正去力行圣贤教诲;假如他真正做到了,就绝对不会这样讲,因为圣贤教育是让你的生活真正过的美满。当你真正依照这些礼节去生活,你的身体会很健康,你会过得很轻松。当这些恭敬的态度已经内化了,做起来就会觉得很舒服、很自在,一点都不造作。 因为他人不了解,才会产生这些误解,因此也要靠我们大家去做更加精彩的表演,让人觉得读圣贤书的人都是笑容满面,与人相处也很融洽。虽然你在学习圣贤经典,但不要学到最后变成一张苦瓜脸,那人家看了都不敢学了。我们是孔夫子的招牌,是圣贤人的招牌,要常常把它擦亮。时时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态度,来长养自己的道德和学问,也时时期许以身教去带动他人的那一份恭敬心、那一份仁慈之心。
(摘自《小故事真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