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凡四训》讲记 34 |
作者:诚敬仁文化 发表时间:2013-07-25 浏览次数:954 次 |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何谓阴阳?善有阴善、阳善。你做的好事完全显露出来,人人都知道,报纸、电视传播赞扬你,这是「阳善」。你做的善事没有人知道,自己也不会告诉任何人,这是「阴德」。如果是阴德,你将来得的果报厚,殊胜而且长远。如果是阳善,人家会赞叹、恭敬你,但是你的果报就报掉了。 名也是福,一般讲「知名度高」。名是天地鬼神都忌讳的,所以出名不是好事情。知名度很高的人,没有实德,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灾害,这是现报。一个人没有过失,行善积德而被别人侮辱、误会,恶名广布,这倒是一件好事。好在哪里?每个人看到他,瞪他一眼,骂他几句,这也是果报,就把他无始劫以来的罪障都报掉了。所以,他的儿孙往往忽然之间发达了,也有少数是自己晚年福报现前。因此,阴德、阳德的果报非常微妙,不能不加以辨别。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应该怎么作法,自己就明白了。 古人所谓「实至名归」,你真有实德,自然有人赞叹。你藏得再隐密,总有一天会被人发现,被人赞扬。譬如近代印光大师一生修善积德,没有人知道。到他老人家七十岁的时候,有几位有学问、有道德的居士在普陀山藏经楼遇到他,他们觉得印光法师的风度、言谈与一般出家人不一样,于是常常亲近他,才知道老法师真的有德行。于是在报纸、杂志上写文章发表,印光大师的大名就传开了。这不是印光大师委托他的,是这些人真正见到一位高僧大德,所以普遍向广大群众介绍,这是「实至名归」。这个名不是虚名,是真有实德。 在世间享盛名、最容易出名的是哪些人?电影明星。出名也是福报,如果没有实德,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灾难,所以这些大明星真正能得善终的不多。不仅是影剧界,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没有真实的德行,知名度愈高,潜伏着意想不到灾害的机会也愈多。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鲁国」,春秋时代孔老夫子的故乡。「子贡」,孔子的学生。「赐」,子贡的名字。 何谓是非?鲁国法律规定,鲁国人在穷困的时候,被人家卖到别的国家作奴婢,若有人能把这些人赎回来,鲁国政府就发奖金给他。子贡赎人回来时,不接受政府的奖金。孔老夫子听到了,责备子贡说:「你错了!」圣贤人做事情有一个原则,就是决定可以移风易俗;换言之,帮助社会改良不好的风俗,而且教化百姓,给百姓做榜样。所以,不能随自己的爱好,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要顾全社会大众。鲁国现前的社会状况,富贵人少,贫穷人多。如果赎人接受政府的奖赏,好像自己不廉洁,今后还有谁敢做赎人的事情? 因此,子贡赎人要欢欢喜喜接受政府的奖励,就能鼓励社会大众有钱的人,把自己国家人民在外面作奴婢都赎回来,这才是好事情。如果赎人不接受奖金,以为自己很廉洁,接受奖金就不廉洁,对于自己来说是说得过去,但是对于整个社会风俗来说就做错了。由此可知,圣人的是非标准与常人不同。 我在各地讲经,题目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这个意思。所做所为能为社会大众做表率的,我们应当要学;不能为社会大众做表率的,我们不学。换言之,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学习。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子路」,孔子的学生。 子路看到一个人掉到水里,将他救起。这个人非常感激,送一头牛以表谢意,子路接受了。孔老夫子听到了,很欢喜说:「从今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去救那些在水里快淹死的人了。」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由」,子路的名字。「流弊」,影响。 以上两个例子,一般人的看法,认为子贡不接受奖金值得赞叹,子路接受赠牛则比不上子贡。然而孔老夫子的看法却不一样,他赞叹子路,责备子贡。我们行善,若善的影响面广,时间长,这是大善,这个善是「是」。若影响面很小,时间短,这是小善,这个善是「非」。所以,不在一时,在影响的时间;得的利益不是我一身,而是令天下人受益。 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子贡所做的就是现行善,好像是善事,但他留下不好的影响,这个影响会阻碍许多人去赎人回国,阻碍别人不就是害了人吗?所以,这似善而实非善。子路救了一个人,人家送他一头牛,他接受了,好像是不善,但是他能影响别人,使其它人听到子路这种行为,也会很勇敢去救人,所以这是善。 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是非的事情太多了。譬如,有一个人做坏事,决定要惩罚他,不能宽恕他。如果宽恕了这个罪人,算不算是义?一定要观察,假如这个人做错事情被宽恕,他反而胆子更大,将来会做更多的坏事,使许多人受害,这个宽恕是错误的;如果警诫、惩罚他,他以后不敢作奸犯科,这是真正的义。这就是「非义之义」。「礼」要有分寸,用礼貌待人是礼;如果过分恭维、赞叹,使这个人渐渐傲慢,那就是「非礼」。信用很重要,但是也要看状况。如果因顾全小信却失了大信,就错了。圣人顾全大信,有的时候可以放弃小信,这就是「非信之信」。「慈」是慈爱,慈爱不能过分,过分往往变成不仁慈,这是「非慈之慈」。佛门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方便是佛家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但用得不恰当,就会变成「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就是非慈之慈、非方便之方便,这是用错了。
|
【顶部】 |
|
|
|